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对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新教学模式的诞生架设了桥梁。多媒体、网络集视频、音频、动画、图片等丰富资源于一体,为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注入了生机,使得教学媒体多样化、教学活动双向化、学生学习合作化,在物理虚拟实验教学和辅助课堂教学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创设多维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完成个体知识建构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集视频、声音于一体的立体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如此。学生在一堂课的学习中收获多少与学生是否对所学知识有足够的探究欲望关系密切,而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更是息息相关。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认为,在新课导入时为学生创设一个集视频、声音于一体的立体情景,能迅速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关注,产生学习兴趣。在进行新课导入的多媒体情景创设时我认为所创设情景应具有如下特点:
1、趣味性。将本节课的焦点知识放到一个极具趣味性的具体教学情景中无疑是具有吸引力的。例:在进行《平抛运动》一节的教学时,我播放了柯受良驾车飞越黄河壶口瀑布的镜头,在强烈的影音效果剌激下,我接着提出问题:现在我们不妨假设车子飞出时的速度是沿水平方向的,假如让你来驾这辆车,为了平安飞越,你会考虑什么因素呢?学生立刻兴致勃勃地展开了讨论,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2、时代性。紧扣热点、焦点问题的情景创设同样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在《超重和失重》这一节的教学时,我首先播放了神舟五号发射升空的录像片段:10、9、8、7、6、5••••••在庄严的倒计时读秒声中,一声巨响,带着神舟五号的火箭成功发射升空。我提出问题:在火箭加速上升过程中,杨利伟的身体有什么感觉,你知道吗?在学习完全失重时,我又播放了杨利伟在神舟五号环绕地球飞行时在舱中吃月饼的情景,月饼在空中“漂浮”的场景给学生制造了强烈的视觉刺激,使学生对完全失重的情景有了直观的认识。
3、教育性。在情景创设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如上例中,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和返回的情景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发展尖端科技方面的重要作用,激起学生对物理知识强烈的探究动机。
成功的情景创设不仅能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还能为学生间的交流、讨论营造氛围,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创造条件。
二、整合多媒体课件进行的模拟物理实验和传统实验资源,给学生创设逼真的认知情景,帮助学生实现实际场景的再现。
传统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也存在局限。在某些方面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模拟演示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需进行模拟演示的实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可为实验。比如a粒子散射实验、链式反应等。实践证明,用动画演示不可为实验往往可以给学生带来新鲜的视觉刺激,比空洞重复的语言描述更具吸引力。
2、过程性实验。这些实验往往其进行过程很快或很慢,比如电容的充放电过程、
平抛物体运动的轨迹等。对于一些缺乏实验资源的学校来说,不可能对平抛运动中的物体进行频闪照相,利用计算机模拟演示同样可以让学生建立起合运动与分运动间的直观模型,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3、理想实验。所谓“理想实验”,又叫做 “思想上的实验”,它是人们在思想中塑造的理想过程,是一种逻辑推理的思维过程和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在自然科学的理论研究中,“理想实验”具有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课件对理想实验过程进行模拟可以帮助学生对抽象的概念进行理解。如牛顿第一定律、狭义相对论中的“同时的相对性”实验等。
4、危险性较高的实验。如在学习《电势、电势能》一节时,为了说明雷电向大地释放时天与地之间形成一个电场,且雷电一般会击中处于最高处的物体,可播放一段录像:一个雷电交加的傍晚,有两人正在一堵高墙上行走,一声雷响,两人齐刷刷的被雷电从墙上击下。这种极具震撼效果的画面不但为学生建起了雷雨天时,天与地之间的电场模型,还给学生上了一堂安全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