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歌言咏”,文史互通,诗史相融。中国历朝历代流传下来许多名篇佳作,真实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色和现实生活,为我们历史教学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我认识到诗词歌赋的作用不可忽视,它能使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变的有活力,使学生与教师真正体现愉快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用诗词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
课堂导入是在历史学科的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充分利用好古诗词文化,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如在组织“唐朝衰落”的教学时,出示杜牧的《过华清言绝句》一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让学生通过学习中的理解,解释诗中句子的含义,找出讽刺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当学生提到唐玄宗和杨贵妃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唐玄宗时“开元盛世”的状况,设置问题:“唐玄宗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唐玄宗后期由于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沉溺于花天酒色之中,这是唐朝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之一。由此自然引导学生去了解唐朝的腐败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实现教学目标。
二、有助于启发学生对历史的联想,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当今的学生是90后的学生,他们看到的是今天的幸福生活,对历史学科的教学来讲,他们不关心过去,不探究历史的发展。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进入历史情境,认识过去历史事件和现象,恰当的引入古诗词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杜甫的“忆惜开元盛世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直观、形象的感受到开元盛世的富庶、繁荣,由让学生体会到唐玄宗后期的腐败和没落。如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问题,引用《汴水》的“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能引导学生客观、公正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既提高学生理解史料的能力,又补充了教材知识的单薄。
三、有助于学科间资源整合,提高历史学科和其它学科的联系,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综合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深入,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要求教师和学生在组织教学和学习之中,要将学科之间的知识融汇贯通,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土族制度和及其腐朽性,诗人左思《咏诗》诗有述:“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径,荫此百尺条……。”同一历史事件,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写道:“鸟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都将土族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土族制度的衰落和消失联系成一个整体,联系当代科举制度和唐末农民战争对土族制度大打击,加强了历史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进一步的充分用于古诗词教学,对语文、思品等学科都有帮助和提升。如屈原、范仲淹、文天祥等的诗词有助于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岳飞的《满江红》的精忠报国思想等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教育作用。如杜甫评价诸葛亮的诗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地域,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如杜牧《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写道:“鸟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等都是南京市中的一些地名,至今任然保留着。
总之、前人借诗论史,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诗中更有对历史的表达和议论。教学中适当引用,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理解,给学生以良好的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