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普遍对数学产生了害怕、厌恶情绪——怕上数学课,怕做数学作业,有的甚至想放弃数学学习。这种情况对我进一步的教学工作极为不利。如何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如何提高文科生的数学水平,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在同仁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在“文科班的数学教学”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略有成效。下面结合近段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以求同仁指教。
一、真正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分析学生起点,因“才”施教
1、根据学生基础,制定教学计划
教学,首先得对自己的教学对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制定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标高——文科生,从其思维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上讲的确较同层次的理科生差,这是我们不容回避的现实。从因“才”施教的角度看,这个“才”是指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立足于所教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树立其学习数学的信心,然后才谈得上提高其学习数学的能力。所以,我采用了“低起点、小步子、高效率”的一套教学方法,形成了 “学生练——教师评”、“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学生应用——教师反思”这么一系列的教学步骤。
2、落实基础教学,打好底子
教师讲、学生听一直是传统教学的主要方式,其表现形式是教师将“这是什么,这该如何做”直接告诉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若是大量采用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就会极大地限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我们已经意识到——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但若是完全放弃教师的讲与授而采用学生自己学的方式,对文科生而言将是一个“难度系数太高的动作”——大部分学生难以完成。所以,在文科生的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符合文科学生的思维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针对这一设想,我首先由基础开始,落实基础知识的教学,在这一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告诉学生这是什么,让学生记住这是什么”的方式让他们的学习“死”一点!例如在学习导数定义时,由于学生之前对导数定义没有任何了解。加之导数定义又十分抽象,我就根据情况,直接说出定义,不妨他们“死记”!接下来,再利用高中学生年龄特点——既活泼好动、充满好奇,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探索,扩充知识使用面与效率,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喜悦,学习的需要得以实现,让他们可以应用所学,让学习“活”过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力,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充分利用教材,合理布局课堂结构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等教学内容把握得十分准确,同时对时间的把握也应十分严格,切忌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在教学过程中,从数量上说,教师要少讲;从质量上说,教师要精讲;从内容上说,学生易懂的坚决不讲。同时,针对文科生的教学,教师更应合理与充分地发掘教材,使用教材。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不少教师将教材仅仅当成学生的习题集,致使学生不会阅读课本。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而应使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会学”。
三、改进自我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的是主导、领导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学生能否获得知识,关键在教师。教师讲课时,除了全神贯注投入感情之外,更重要的要根据学生实际,改进教学方法,使大多数学生听得懂,中等学生掌握得了。
1、准确定位,分层推进——前面我谈到了文科生的总体定位要低一点,而在这一个总体定位中,我们还得在教学的落实中将学生分层,将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分层,层层落实,层层推进。教师设计教法时应使学法融合到学习的各个阶段中。在获取知识的第一阶段,通常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疑难混淆处,鼓励学生质疑,以求得真知;在复习巩固的第二阶段,可采用归纳、分析、比较等方法;在应用的第三阶段,可采用综合、多层次、多角度来思考问题等方法。当然,上述的各种思维方法在三个阶段也不是绝对分得开的。
2、适当放慢进度,力求稳扎稳打——教学中常常碰到一些难度较大的概念,要让学生在45分钟内运用自如是很困难的.在教学进度允许的情况下,为了学生便于掌握,有时把一课时的内容分成二课时来上,对于作业中错误比较多的内容,再增加一个课时,除讲评作业之外,还要增加一些练习,不要让疑难问题在学生中积累太多,尽量使每一个学生紧跟教师的节奏.
3、精讲多练,向课堂要质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启发,多提问,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意识地多精选一些中下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得到”的例题或习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实践证明,选择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习题,让学生多次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他们就对学习有兴趣、有信心,成绩也将逐步提高。
4、类型题、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的合理应用——数学,对学生学习实效的考核我们的确是通过做题来实现的,所以在教学中,例题的讲解,习题的选择与评讲就显得犹为重要了。针对文科生的接受能力,我提倡:第一,做好类型题。针对每一单元教学,设计相应的类型题练习,让基础好的学生打牢根础,让基础中等的学生保证基础得分,让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动笔、能得分;第二,进行“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的能力强化练习,让基础好的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让基础中等的学生开拓视野,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有所选择。整个教学活动,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也要注意给学生以想、说、练的机会.
四、加强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对文科生来讲,造成学习数学难这一局面不少学生除了本身的智力因素以外,另一个主要障碍就是非智力因素上的,诸如学得不好不感兴趣,遇到难题,不能迎难而上,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结果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在教学中应重视对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1、营造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大脑处于活跃状态,增强人的观察能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还可以抑制学习中的疲劳和困苦,保持旺盛的精力与敏捷的思维.例如,在学习排列组合前,我讲了这样的一则故事:
学生听后,很想知道这些米粒之和究竟有多大.从而顺利地引出了本节课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情感手段、强化自我效能
要想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需要师生的共同配合.为此,我经常深入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耐心讲解,对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对他们做错的作业或练习,予以纠正,从未指责.尽量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真情的关怀和挚爱,让学生有一种受到教师的信赖、鼓舞与激励的情感体验,从而从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赖。帮助学生做好小结工作,积极寻找师生间在教与学上的沟通路子,减轻学生的思想包袱,增强对学习的信心。实践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使我们的教学工作事半功倍。
例如我在课堂上复习时常让学生通过板演或讲述等形式表达出来,开始训练时,学生的表达总是不全面的或罗列一些非本质的内容甚至出现较多问题。我总坚持鼓励表扬为主,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上进心,以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学生的这类能力必然会逐步提高。从而达到优化学法的目的。如导数一节课后我布置了一道思考题:已知y=x3(1) ;(2) ︱x=0;(3)求曲线在(0,0)处的切线方程.在下一节上课时,我提问了多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做出来,但结果不完全。出乎意料的是,成绩中等的那个学生回答最为全面,他分两种情况讨论得到不同的结果,并走上讲台振振有词地分析起来。当时令全班学生震惊,此时我及时作出肯定和鼓励。从此这位学生对数学日趋增浓,数学成绩大幅度提高。
3、培养学习意志
文科班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但由于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数学语言的简洁性,这些给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学内容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他们往往“一听就懂,一做就错”,教师认为很容易的问题,他们有时反而不能解决,教师要有耐心,多鼓励,少批评,同时指出,要学好数学,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要持之以恒,不断克服困难,要有坚强的意志。教学中,我根据数学课特点,用古今中外的数学家故事,激励学生追求真理,奋发上进,不辞劳苦,永攀高峰。
南阳市第八中学 任书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