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利用诗词、俗语、谚语在提高生物课堂效率中的运用_棋牌完整版游戏官方网站 |中国棋牌完整版游戏官方网站 - 线上棋牌平台官方版 
大学库管理系统

浅谈利用诗词、俗语、谚语在提高生物课堂效率中的运用

中国棋牌完整版游戏官方网站

陶行知先生曾提到“社会即教学,生活即教学,教学做合一”。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思维能力,也保证了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生物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作出了大量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有诗词、谚语、俗语等形式,如“一山不容二虎”、“鹜蚌相争,渔翁得利”等就为人们所熟知。它们大多是对生物现象的生动反映和对生命活动规律的精辟概括。诗词、俗语、谚语的运用也将生活融入课堂,用学生身边的,生活中的一些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来解读生物学概念,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有利教室对课堂效率的把握和提高。在课堂教学中,一句诗词、俗语、谚语的妙用,也会使得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一、开篇引题,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导课虽然在一堂课中只占很少的时间,但是它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情景,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导课成为好的课堂教学开始的关键。好的导课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教学活动中。好的导课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使得真个课堂教学--“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可用一个朴素而又喜闻乐见的诗词、俗语、谚语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热情和欲望,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例如,在讲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及“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这样的一些俗语,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思考这些俗语所描绘的生物学现象,让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便能更深的体会到生物的遗传与变异。通过这样的一些俗语,就把深奥、抽象、难于理解的遗传变异现象,化为简单、直观、通俗易懂的歌诀,大大降低了知识的难度系数,并能迅速把学生的思绪顺畅地领入新课,有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又如,讲授“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时,南宋叶绍翁的古诗《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一诗句和北宋司马光的《客中初夏》中的诗句:“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便可以给学生设置相关的问题: 红杏为何会出墙?葵花为何向日倾? 最后引领学生分析植物的向光性, 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

二、概念解析,轻松释疑

1.食物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此谚语隐含着一条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在这条食物链中,植物是生产者,蝉、螳螂、黄雀是消费者。通过这条谚语,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食物链是怎样形成的,能准确地画出食物链:从生产者到高级消费者,着重强调在画食物链时,箭头是从低营养级指向高营养级。

2.遗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这一谚语揭示了子代与亲代之间的相似性。阐述了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遗传: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存在相似性,表明性状可以从亲代传递给子代。

3. 变异--“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变异是指亲子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有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如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有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的,如由环境引起的变异。引用“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学生能理解在遗传学中,生物有变异的现象。生物有了变异才能不断地进化和发展。

4.条件反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当人被蛇咬后,在大脑中便形成对如蛇一样条状的东西惧怕的条件记忆。当再次遇到条状的东西的时候,便产生了条件刺激。从而做出相应的惧怕行为--条件应答。因此,我们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蕴含了生物学中的条件发射。

5.种内斗争--“一山不容二虎”

老虎个体之间,为了争夺食物栖息地或者其它生活条件,彼此之间而引发斗争,这就是生物学上讲的种内斗争。斗争失利的一方必定败退下来,从而形成“一山不容二虎”的原因之一。另外,从营养级的角度分析,虎属于高营养级。当营养级越高时,生物所获得的能量越少。因此,处于高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量自然不能太多。

三、巩固新知,学以致用

用生动的、充实的课堂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把课本中的生物知识学好学活。对所学的知识及时的巩固,让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生物学教学中适时引用诗词、俗语、谚语,不仅能使得课堂变得生动,还能借助相关的诗词、俗语、谚语去帮助学生分析所涉及的生物学问题。

例如,在讲授“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中,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都成为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把这些影响因素讲授完后,便可以引入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给学生设疑:为何在大山外的各种花都开败了,而山中寺庙的桃花才刚刚盛开?让学生试着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去分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原因。最后还可补充宋朝欧阳修的《答丁元珍》中的“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让学生继续参与相关问题的分析。
又如,涉及“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的讲授时,分析完影响生物性状的原因后,便可让学生回忆《晏子使楚》一文中提到的“橘生在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同时提出问题:橘和枳是否为同种生物?如果是的话,为何不同?最后得出“生物的性状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

再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节中,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其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都是通过物质和能量建立起来的联系。讲授完相关的知识以后,便可抛出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作为题材,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用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来阐述落红化作春泥护花的内在联系--落下的花瓣被土壤中的细菌、真菌等分解者分解成花草的营养物质,而后又被土壤中生产者植物吸收。“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演绎着细菌、真菌等分解者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更能体现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在这丰富的文化资源中积累了大量的诗词、俗语、谚语等。平时我们生物老师需要多加注意于搜集,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灵活、巧妙地运用。诗词、俗语、谚语等在教学实践中,不但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生物学知识,从而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教学中教师要多联系社会现实,巧妙地将诗词、俗语、谚语融入生物课堂,多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审视和解决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生物学知识带入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切身感受生物科学的魅力。

中国棋牌完整版游戏官方网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