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无脊椎动物系统学与应用实验室于2003年列入省级建设计划,2006年1月正式建立。在全国具有较大学术实力和影响力,是河北省动物学重点学科和强势特色学科。印象初院士和宋大祥院士为实验室名誉主任,任国栋教授任实验室主任。聘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所长张亚平院士为学术委员会主任。
实验室设有动物研究所、博物馆生物学部、蝗虫研究室、甲虫研究室、螽斯研究室、蛛形动物研究室、陆生贝类研究室、水生动物应用研究室、动物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等11个所(部、室)、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有动物学博士点、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12个二级学科)、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和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迄今培养了博士后1名、博士24名、硕士近300名。实验室在直翅目昆虫系统学与进化、蛛形动物系统学、鞘翅目昆虫系统学与进化生物学、软体-原生动物多样性与生态学、甲壳动物的生态养殖技术与资源利用、无脊椎动物营养学与分子生物学6个领域在全国占有较大优势。实验室设有无脊椎动物多样性与系统学、生态养殖与生殖生物学、营养学与分子细胞生物学3个主研方向
实验室现有工作人员22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名、教授6名、副教授4名、讲师等10名,队伍中有12名博士。学术队伍中有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均在省内外有关学术团体中担任要职。另外,聘任20多名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
实验室总面积达到4200 M2,还有以动物标本贮藏和展出为主的7000 M2的博物馆。收藏动物标本60余万件。实验室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达到800余万元,部分仪器性能先进。近5年共计购买了68件较大型设备,设备完好率达到98%,利用率达到94%。学校图书馆以藏书丰富而著称,电子科技图书馆和功能强大的互联网供计算机终端查询,与北京大学等重要大学图书馆有直接的图书借阅业务。学院资料室收藏国内外生物学图书24万余册,中外文期刊400余种。
成果介绍:《中国动物志》6部;《河北动物志》3部;《非典型肺炎(SARS)冠状病毒基因全序列》和《The Spiders of China》”分别获得全国优秀图书特等奖和优秀科技图书三等奖。“青海可可西里地区地质、环境与生物多样性”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动物志 蜘蛛目 园蛛科”或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对虾细胞工程遗传育种应用研究”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全价高效系列化对虾配合饵料与HUT-1型添加剂”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水生生物学教学模式的建立”获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其他技术成果有:食用蚯蚓人工无土养殖技术、蚯蚓低糖高蛋白胶囊、工程蝇产品深加工技术、丰年虾米食用薯片及其制备方法、蛛毒资源的开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