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承担着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肩负着为党和国家民族工作大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特殊使命。为了有效履行职责使命,中南民族大学将国家认同教育纳入课程教学改革体系,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以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为基本价值取向,以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师队伍、校园文化为着力点,建构整体推进国家认同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使国家认同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有效增强了各族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在学科、课程、教学、教材、教改等各个方面,取得系列突出的教学成果。
一、优化课程设置:突出国家认同教育重要地位
中南民族大学较早提出民族院校要加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课程改革,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突出主渠道、主阵地在国家认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在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平台、实践平台四个课程模块中分别设置国家认同教育课程。在全校通识必修课程中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在学科基础平台中开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等课程;在专业平台中开设《民族史》、《宗教史》等课程;注重实践平台的打造,建立稳定的民族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
其次,以国家级精品课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为重要载体,不断加强国家认同教育。该课程由学历高、职称高,有民族学、宗教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多学科背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主讲。通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教学,提升学生的民族理论素质和民族政策水平,增强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意识。该团队经过长期的积累,在民族研究和教材建设上在国内外学界有着重要影响。
再次,定期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加强国家认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始终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在教育教学中的基础和核心地位,在总学分缩减的同时,相对提高了思政课学分和创新实践学分,并建立了完整的质量考评体系;对思政课教师出国访学、国内进修实行奖励。
二、完善教学体系:增强国家认同教育实际效果
围绕“国家认同教育”的落实以及深化,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中南民族大学进一步完善了以提高各族学生国家认同意识、增强民族团结为目标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首先,以案例教学、专题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方式讲授国家认同教育课程。认真归纳国家认同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和经验,形成国家认同教育实践平台和案例素材,并提炼和构建国家认同教育的推广范本,提出国家认同教育强化对策体系。同时,围绕国家认同,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定期组织学生听取各种重要报告,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增强国家认同意识。其中“南湖大讲坛”已成为学校层次最高的、最具影响力的人文素质讲坛。
其次,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国家认同教育活动。学校围绕民族团结创建主题,在学生中广泛开展 “阅读一本有关民族团结的好书、撰写一篇有关民族团结的文章、开好一次民族团结主题班会、学习一门其他民族的技艺、参加一次民族团结社会实践活动的“五个一”活动;举办演讲比赛、征文大赛、学术讨论;引导学生利用假期深入民族地区进行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建立本科学生《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社会调研制度,并给予一定学分;实施民族高校志愿者牵手民族中小学生“伴飞”计划,联手武汉市8所民族中小学,开展学业帮扶、素质拓展、民族团结宣讲等活动;支持武汉市民族教育发展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觉增强国家认同意识。
第三,实施关怀计划,使学生切身体会国家认同教育。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学校始终坚持“思想关怀、学习关怀、成长关怀、心理关怀、就业关怀”于一体,不断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育人工作体系,将国家认同教育与学生成长成才紧密相连,使学生在关怀中切身体会到党和国家关怀与温暖,使国家认同意识扎根心田。
2009年,我校“学长计划”获得了第一届湖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对我校“七位一体”的助学工作体系和激励机制进行了多次追踪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湖北省教育厅思政处将我校心理咨询中心建设情况作为湖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的参考标准和示范基地;涌现了以2009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侗族学生陆居权,国家民委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2010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藏族学生德吉群藏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典型。
第四,聘请民族地区干部、专家走进课堂,现身开展国家认同教育。学校聘请了一批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专家作为兼职教授,定期进入课堂讲座,讲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让同学们感受到民族地区的发展成果;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的民族政策、民族理论,让同学们认识到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关怀;讲社会稳定,让同学们体会到当前大好局面来之不易。少数民族地区干部、专家现身授课,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超有动力。
通过教育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学校多次荣获国家民委和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的称号;在2009年3月教育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试评估工作中,我校是9所参评院校中唯一一所民族院校,在湖北省参评的3所院校中以最高分获得优秀。
三、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国家认同教育质量提升
中南民族大学高度重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坚持用国家认同的根本价值取向武装教师,建设队伍,主导教学,提升质量。
首先,学校每年必须对新进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一方面使新进教师具备一般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另一方面进行有关民族理论与政策方面的知识培训,使其具备民族院校教师的任职资格;定期选拔中青年教师到中央民族干部学院进修学习,学校还不定期举办各种民族类学术研讨会,提高教师的认知能力。
其次,以科研课题为载体,加深教师对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近年来,国家认同教育教学和研究团队出版著作《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创新研究》一部,发表国家认同及其教育的研究论文20余篇,累积下载量超过3000余次,累积引用量超过100余次。2012年,《民族院校国家认同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举办、承办和参与各种学术论坛,推动民族教育发展,民族知识普及以及国家意识增强。目前,国家认同及其教育问题已悄然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再次,鼓励教师到民族地区交流挂职,提高教师社会实践能力。为了推动国家认同教育,学校大力开展“干部学者下基层”活动。以参与湖北省“616工程”、选派干部赴武陵山片区担任联络员等为契机,组织干部、学者到民族地区挂职、锻炼、调研,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为促进与民族地区的交流,学校每年派出200余只“三下乡”团队奔赴民族地区。
《贵州省民族地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调研课题的最终成果,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受到国家民委各部门的一致好评;《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武陵山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少数民族“十二五”事业发展总体目标、政策扶持研究》、《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少数民族的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等一批高质量调研成果得到上级和有关部门充分肯定。召开“武陵山片区特色经济及民族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 “武陵山片区民族教育协作学术研讨会”,受到主流媒体关注,得到教育部、当地党委政府、广大群众好评。
四、建设文化校园:实现国家认同教育润物无声
中南民族大学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高位平台建设,以民族团结教育为重点,让学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增强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首先,在宣传工作层面,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专题网”,开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宣传专栏,每月举办一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系列讲座”活动,举办“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论坛”,建设以民族大团结为主题的系列校园景观,充分挖掘和弘扬校训校歌中民族团结的丰富文化内涵,充分把握文化宣传主动权,为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优质平台,营造良好氛围。
其次,在特色活动层面,利用重大节庆日和民族传统节日之机,走访、慰问少数民族学生,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参与“中国民族文化周”活动,通过民族歌舞表演等活动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进社区”活动,组织专家学者、青年志愿者进入社区开展民族政策、民族知识宣讲和义务劳动等活动,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区。发挥孔子学院桥梁纽带作用,逐步开展“三巡”活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融合。
再次,在主题实践层面,以每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