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在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在壹元学子餐厅举办“庆丰收、感党恩”主题“大思政课”。此次“大思政课”以快闪的形式开场,随着大提琴的音乐响起,学工处长姚尧和校团委副书记周群开始领唱《我和我的祖国》,同学们合唱并快闪拍照,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气氛,环境育人、实践育人,让思政课“活”起来。
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构建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研究”课题组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工处和校团委教师及就餐学生100余人参加了此次“大思政课”。
构建“看得见”的思政课、“听得进”的思政课、“有意思”的思政课,把“最难讲”变成“最精彩”,把“纸上谈”变成“实践行”。近年来,学校着力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以教学激发科研,以科研支撑教学,教学相长,教研相长,努力打造有情怀、有温度的思政课。
副校长、纪委书记焦洪双授课时说,今天在壹元学子餐厅举办的这堂“大思政课”的主题是“庆丰收、感党恩”,旨在让师生们体验丰收的喜悦,传承中华农耕文化,听党话跟党走,争做“七有小龙人”。坚定理想信念、不惧风雨、勇挑重担、吃苦耐劳、拼搏奋斗,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努力成为“敢担当、外语优、基础实、能力强、善创新”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糯糯的玉米,甜甜的西瓜,给同学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在享用壹元学子餐的过程中,融入教学目的:教育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坚持“给学生和社会最需要的”办学理念,在丰富课程内容、创新课程形式,把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引导学生树立“勤学、善思、力行、创新”的学风。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践行珍惜粮食,拒绝浪费,响应“光盘行动”,弘扬劳动精神。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壹元学子餐”创办于2019年9月,面向全校学生,一日三餐,每餐一元,就可以吃到搭配合理的“两菜一汤”营养膳食,每餐必有肉或蛋。差额部分均由学校补贴,至今普惠学生已达10余万人次。吃饱了学生,温暖了家庭,和谐了社会,同学们说:“回家的感觉”“妈妈的味道”,纷纷主动为餐厅做起了义工。上海富邦华一公益基金会在同学们微信朋友圈中看到这一消息后,便主动联系学校,已经参与资助“壹元学子餐”项目6年。2024年“壹元学子餐”项目入围《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奖之“杰出学生支持奖”。
“壹元学子餐”小餐盘承载着“三全育人”大教育。龙外的公益事业有起点,没有终点,让家庭富裕的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让家庭困难的学生得到资助,懂得感恩,将来回报社会。
课题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们表示,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三全五育”这篇大文章写在龙外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植入“小龙人”的心灵深处,构建新时代“三全育人”新格局。
焦洪双在“庆丰收、感党恩”主题“大思政课”上的授课内容
2018年9月23日,农历秋分,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在万众期盼中隆盛而至、宏大启幕。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每年的秋分日这一天被确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国家层面专门为亿万农民设立一个法定节日,上下五千年,亘古开先河,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一、“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时代意义
1.“丰收节”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党中央研究决定的,进一步彰显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基础地位,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三农”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地位不可改变、不可动摇。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党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英明决策,是重农爱农、强本固基的重大举措,是顺应潮流、深得民心的伟大创举。首个“丰收节”后,总书记就来到“祖国粮仓”北大荒,“喜看稻菽千重浪”,双手捧起一碗米,再次强调抓好粮食生产、端牢中国饭碗不可须臾松懈。语重心长的谆谆告诫,如洪钟大吕,振聋发聩,直抵人心。
2.“丰收节”具有强烈的人民性。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在改革开放40年再出发的起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创设农民主体的专属节日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标志,更凸显出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丰收节”具有强烈的传承性。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浓缩了数千年文明进程的精神内核和丰富内涵。“丰收节”天生具有农耕文化的基因,必须深入挖掘其农耕文化的根与魂,深刻阐释其时代赋予的精神文化价值。同时,必须注重节日符号、仪式与节日内涵的协和统一,实现塑形与铸魂并重,欢庆与教化并举,通过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营造新时代的核心价值体系、高尚道德情怀和奋发欢乐氛围。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承载着亿万农民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柱。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新的民俗内涵和时代意义,以现代社会的文化生产方式、表现方式、传播方式、体验方式,让传统农耕文化活起来,兴起来,传下去,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有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从而形成亿万农民的新民俗新风尚,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互动、相得益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对新时代龙外大学生的期望
我们今天在“壹元学子餐”厅举办的思政课的主题是“乐享丰收节,感恩前行路”。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怎样迎接这个特殊的节日呢?
第一,反对浪费,争做节约“小龙人”。“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大学生们要有小主人的自觉意识,从自我做起,坚持“光盘行动”,珍惜节约每一粒粮食,避免铺张浪费,形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这种自律,是发自内心的自觉,是良好习惯养成的龙外校园文化。
第二,热爱劳动,争做勤劳“小龙人”。同学们可以走进校园劳动基地,“五一”“十一”假期也可以走进田间地头,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体验收割,采摘等农事,感受农民伯伯喜获丰收的惬意,养成爱劳动会,劳动勤劳动的好品质。同学们还可以用画笔用相机表达对方丰收的喜庆,对劳动的赞美。
第三,尊重劳动,争做最美“小龙人”。田间劳动的农民、车间里操作的工人、美化校园的园丁、清洁卫生的保洁员......,每一位劳动者都值得我们尊重,打一声招呼,道一声谢谢。行动的配合都是尊重劳动者应有的表现,让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争做最美“小龙人”。
第四,自我管理,争做健康“小龙人”。身心健康是人生之本。规律的作息有助于身心健康。而大学时代又是养成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习惯,进而保证身心健康的重要阶段。请“小龙人”们从早睡早起、吃好早餐做起吧!咱们龙外有一个美丽而安静的校园,既能保证同学们静心学习,又能保证同学们安心睡觉。睡好了才能有旺盛的精力学习,吃好了才能有充沛的体力发展。
同学们: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农耕文化积淀厚重、璀璨辉煌。走进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一直以来,确保粮食稳产增收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头等大事。2022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1.39万亿斤, 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就是要绵延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传统,就是要提升民族精神的价值认同、礼赞亿万农民的卓著贡献、凝聚乡村振兴的磅礴伟力、筑牢“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时代新民俗,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