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公布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获奖名单的通知》(教高函[2025] 2号)。由河南城建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鲁铁等指导,李美玲、张苏娅、代凤婷和杨斌等同学参与的项目《非同蕈常-食用菌高质量“芯”质生产力引领者》凭借其创新性与实践价值,从全球5406所高校的514万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总决赛铜奖,再次荣获该项赛事国赛奖项。
《非同蕈常》项目专注于食用菌产业菌种种质资源创新技术,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深耕不辍。近年来,该团队足迹遍及河南伏牛山、大别山、太行山等区域,通过实地调研采集野生食药用菌样本,建立起专有的储量327株的菌种资源库,依托自主研发的杂交育种管理系统,他们综合运用诱变、杂交等育种组合策略,成功选育出低温草菇、抗逆羊肚菌等具有明确应用场景的高附加值菌种。这些成果填补了河南区域特色菌种的短缺,形成了“资源收集—品种选育—工艺配套”的完整技术链条。截至目前,团队已发表科研论文11篇,申请专利6项,参编专著3部,并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大型真菌新物种1个,荣获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等双创类赛事国家级奖项3个,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获奖9项,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2项。
学校始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此项赛事再次荣获国赛奖项是河南城建学院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体现,学校搭建了“创新实验室—学科竞赛—项目孵化—成果对接”全链条平台,实施创新创业学分转化机制,通过“课程+实践+竞赛”的育人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和丰富的资源支持。备赛期间,校领导高度重视大赛的组织与筹备工作,成立专项工作组,邀请国赛专家对项目进行多轮打磨,从技术论证、商业模式到路演展示提供全方位指导。创新创业学院、项目所在院系以及参赛师生对项目进行深入打磨,不断丰富项目思路、优化项目内容、提升项目质量。
项目负责人、生物工程专业学生李美玲表示:“获奖是对团队两年努力的肯定,更是新起点。我们将继续优化技术,推动成果落地,让‘小菌菇’助力乡村‘大振兴’。”指导教师朱涛教授强调:“项目成功得益于学校对跨学科融合的重视,未来将深化产学研合作,培育更多服务区域经济的创新项目。”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共有来自国内外153个国家和地区、5406所高校的514万个项目、2083.6万人次报名参赛,历经8个月的层层角逐,1410个项目入围总决赛现场比赛,竞争异常激烈。
该大赛由教育部、统战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2部委会同当地人民政府主办,是目前全国级别最高、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学生竞赛,已成为“百国千校千万人”的国际创新大赛和含金量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中国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第一赛”,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位列第一。(文:郭小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