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事大学船机修造工程实验室1999年被批准为交通部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具有鲜明的航运特色,目前主要从事船机修造工程中的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创新和攻关,现以机械摩擦磨损与维修技术,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技术,失效分析与检测技术以及海洋结构物腐蚀与防护技术等为主要研究方向。
实验室在载运工具零部件失效分析、检测、表面改性及新材料应用等方面研究基础雄厚,一些研究方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实验室已成为“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的重要依托单位,是交通部和辽宁省重点学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的牵头和支撑单位。
实验室在学科建设方面已形成如下几个稳定的研究方向:载运工具可靠性、失效分析及检测技术研究;载运工具新材料、新工艺研究与应用;载运工具摩擦、磨损机理及控制技术;载运工具海水和海洋环境腐蚀机制与防护技术研究;新型洁净能源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
目前实验室面积约1220平方米,有微观检测实验室、工艺实验室和性能评价实验室,设备固定资产1150万元,仪器设备总台套数为85台套,其中大型精密分析仪器和工艺设备12台套。
实验室共有各类科技人员2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教授5人,副教授5人,研究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0人,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
已形成四个学术梯队,围绕载运工具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及其应用;载运工具可靠性、维修性与微观检测技术;船舶机械摩擦磨损机理及其控制技术等三个研究方向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为水运事业的发展与航运企业的科技进步开展工作。
该实验室承担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和指导学位论文的任务。已开设了十多门学位课和必修课程。目前在读硕博士生30余人。
多年来,实验室长期从事载运工具失效分析、维修和防护,交通新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承担多项国家、交通部、省、市重点研究课题。
先后承担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4项,省部级项目26项,横向项目58项,总经费3168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03篇,其中SCI收录80余篇,SCI他引120余次,获国家科技奖励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 项,获国家发明专利 8项,出版专著和教材5部,培养博士生30人,硕士生35人,博士后2人。
实验室研究的高强韧性耐磨钢材料,形成了系列合金,在港口机械、装卸机械、模具等方面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获得交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研究成果已向江苏机电研究所、大连瓦房店轴承厂等单位转让;
开发的视情维修决策系统,列入交通部推广项目,并在烟台港、大连港等单位得到应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喷涂技术方面,研究的特种耐磨合金涂层及喷涂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的大型热轧浸锌沉没轧辊的表面强化上;
在表面分析及失效分析技术方面,为大连周边企事业单位开展了相关的技术服务,为企事业单位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数据。
除前述对外推广项目及转让外,这几年该单位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主要是针对离子轰击渗扩技术进行相应的开发工作。目前在离子氮化及离子渗碳方面已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对机车活塞钢顶进行表面强化处理,其使用寿命已由原来的30万公里提高至60万公里。
并且继续与其合作进一步开发钢顶表面陶瓷化处理技术,拟将活塞的使用寿命继续提高,该研究项目已获得大连市攻关项目资助;在其设备制造方面,研制的多用离子渗碳炉已出口至韩国,并向国内有关厂家提供离子氮化炉等设备。
此外在喷涂技术以及镀膜技术方面也已长期开展对外技术及技术咨询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要围绕交通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应用基础为先导,在研究开发并拥有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及时地进行成果转化,推向行业,促进行业的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