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库管理系统
所在地区:类型:性质: 本科 211,985,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点击进入中山大学官网》

历史沿革

中山大学

1924 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中山大学“惶亭”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 —— 国立广东大学和黄埔军校。国立广东大学就是现在中山大学的前身。   

1980年,由于政治原因,“中山大学”在受国民党治理的中国台湾地区复校一所,名称至今仍沿用旧称“国立中山大学”。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是有优良办学传统的名牌大学。1924年,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这所大学,亲笔题写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笃行”的校训。原校名为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正式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等7个学院。1935年学校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五十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大学一直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1985年,由国家批准率先在华南地区设立第一所研究生院,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在70周年校庆时,江泽民总书记撰写了"发扬中山先生革命精神,办好中山大学,作出更大贡献"的题词,进一步为办学指明方向。2000年9月,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在珠海市唐家湾建成,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教育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订协议,教育部与广东省在3年内投资12亿人民币,把新中山大学建设成为一流的高水平大学。   

中山医科大学前身之一为博济医学堂,成立于1866年,是我国最早设立的西医学府,孙中山先生曾在此学医和从事革命活动。1936年,博济医学堂发展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1953年,中山大学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医学院,1954年广东光华医学院并入。学校先后改名为广州医学院、中山医学院。1985年,改名为中山医科大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多学院医科大学,在医学遗传学、眼科学、肿瘤学、寄生虫学、内科肾脏病学、器官移植、传染性肝病、生物医学工程及分子医学等方面科学研究成绩显著,达到国家先进水平。   

中山大和中山医科大学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学术传统。鲁迅、1927年鲁迅先生到广州做了中山大学教授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恪、陈望道、吴宓、成仿吾、郁达夫、罗常培、金应熙、董作宾、岑仲勉、姜立夫、王亚南、陈序经、马采、容庚、商承祚、王季思、王力、钟敬文、朱谦之、许德珩、何思敬、江绍原、黄文山、汪敬熙、孙伏园、许寿裳、邓初民、高剑父、马思聪、陈长乐、陈焕镛、陈钟凡、刘节、粱方仲、洗玉清、朱家骅、史禄国、董每戡、詹安泰、阎宗临、李达、杨树达、黄现璠、杨成志、吴康、杨荣国、高齐云、李金发、张江树、丁颖、蒲蛰龙 、赵善性 、袁浚 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曾在中山大学任教。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毛文书、陈国祯等著名医学专家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学校名家大师荟萃,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不少才华横溢的毕业生成为社会各界的杰出人才。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原中山大学和原中山医科大学在广东省经济飞跃发展的驱动下,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1993年开始,教育部、卫陈寅恪教授生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原中山大学和原中山医科大学。两校分别通过"211工程"项目验收,各学科建设项目、公共服务系统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圆满完成。两校的合并,实现了强强联合,并顺利开展"985工程"建设,使学科设置更加齐全,办学力量更为壮大。2004年9月,在广东省、广州市政府的支持下,中山大学东校区在广州市的番禺区正式落成,进一步拓展了办学空间,增创办学的新优势,办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校徽、校训

联系方式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
邮编:510275
电话:020-84111598 84036491

高校搜索

【院校查询】
院校名称
      地区
      类型
院校性质
【具体专业查询】
专业名称
专业大类
专业小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