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治校不拘一格选英才
翻开四医大5个一等奖主要完成人的简历,他们都曾被破格提拔。
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科研项目“心脑保护的关键分子机制及围术期心脑保护新策略”,由四医大西京医院院长熊利泽牵头完成。
熊利泽告诉记者:“四医大在培养人才的环境上是很好的,学校给了大家非常广阔的平台。我当时从牛津大学留学返校后,做了一年的主治医生,31岁就破格晋升副教授,34岁就当了学科主任,是当时四医大最年轻的学科主任。”
如何在发现、培养、使用人才上走出新路,克服“由少数人来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弊端,让“千里马”脱颖而出?四医大积极推行阳光用人,在重要干部任免和推荐使用上,在高级人才遴选推优上,做到岗位、条件、对象、程序、结果“五公开”。四医大政委戴旭光说:“把传统的领导‘相马’变成公开‘赛马’,就是要以公开促进公正,以公正激发活力。”
2008年年底,基础部10个科室的23个正副主任恰巧任期届满。校党委决定以基础部为试点,打破干部资历、辈分,面向军内外、海内外公开招聘,实行竞聘上岗,给有潜力的年轻人创造更多成长机会,同时鼓励校内的优秀科技干部跨学科竞聘。
学校成立了由校部领导和校内外7名院士、知名专家组成的评审团,评审团现场打分,每个岗位必须有2人以上参加竞争,5分钟的就职演说后,须回答你干过什么,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不少在任的科室正副主任、“大牌教授”,与自己的同学、学生和部下同台竞争。经过激烈角逐,11名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走上正副主任领导岗位。
论资排辈出不了人才,平均主义永远不会出人才。2002年,学校成立人才工作办公室,直属校长、政委领导。办公室调研了68所国内著名院校人才建设情况,其中一个结论是:重点人才重点培养,一流舞台出一流人才。学校决定,对进入骨干人才库者实行六个优先:研究生招生优先、梯队搭建优先、职级调整优先、人才奖励优先、成果申报优先、生活保障优先。
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博士生留校、申请课题经费、竞聘科主任都要“打擂”。教学、科研、人才工作等,不是哪个人说了算,而是“打擂”说了算。第四军医大学戴旭光政委说:“要做到公平、公正,离不开阳光治校这个机制。”
精品战略催生最高科技奖
“九五”期间,四医大尽管获得了28项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居全国高校前列,但质量高、转化应用前景好的成果却较少。一名“211工程”建设评审验收组的院士委婉地说:“四医大人才济济、成果很多,如果有个国家一等奖就更好了。”这话很刺人,但很客观。说白了,就是没有国内外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
2008年年初,学校作出“实施精品战略,推动科学发展”的决定,掀起了精品风暴,先后实施了18项精品工程:精品课程、精优论文、精湛医术、精尖成果……校长樊代明曾在多种场合指出,精品就是“不随空间的扩展而缩水,可随时间的延伸而增值”,而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反映世界学术水平的标志性成果不多,以常品充数、次品充好,甚至以赝品充真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要通过实施“精尖成果”工程,努力实现国家一等奖“零”的突破。
学校提出,打造精品的前提,是要有世界眼光,其中一个硬指标是发表SCI论文,博士无SCI不授予学位,教员无SCI不晋升技术职务。如此“硬”了3年,全校111个有科研任务的科室实现“满堂红”,有些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也发表了SCI论文。
当初强烈反对以发表SCI论文作为授予学位和晋升职称硬标准的,竟是征兵检测项目的第一完成人苗丹民。一开始,他与另外5名教授联名反对,后来别人不吭声了,他成了“最后的堡垒”。找校长谈不通,他就找政委,结果两位领导的意见很一致:“该保密的保密,该写论文的写论文,不然,谁知道你在世界上算老几呀!”
对SCI论文,苗丹民经历了从反对到被动,再到主动的过程,他的团队先后发表SCI、SSCI论文30多篇,成为发表国际论文的“大户”之一。(记者 柯昌万 实习生 张龙 通讯员 赵贽 张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