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刘伟东)“今天有同学在自习室时看到清洁阿姨边清扫边哭。问道原因。她说昨晚明明打扫的很干净。工作到很晚。可是今天领导检查看到教室仍然很多垃圾要扣工资。感觉阿姨挺辛苦。也挺委屈的。每个人生活的都不容易。希望彼此理解一下。各位同学在上课之后尽量随手把可见视野内的垃圾随手带出教室扔到垃圾桶内。希望大家文明自习,爱护公共环境,也能尊重清洁阿姨的劳动 。”10月15日,这样的一条段子在省内高校学生的朋友圈、贴吧、空间上疯传,似乎省内几十所高校当天都有这样的一位阿姨因为清洁问题接受处罚。这本是一年前的一个贴吧的消息却在一夜之间又遭到学生自发疯转。当专业媒体出来辟谣的时候,这则消息才减少了进一步的误传。然而,这则信息的背后却值得让人反思。
思考其一,当前的网络传播速度惊人,人们对信息的斟酌辨别有待加强。从专业新闻角度来看,这种缺乏时间、地点、具体情节等相关要素的短文,加之语法错误不少,充其量称其为“段子”,更不能称为新闻消息。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段子,在15日便席卷了省内外的各大高校,广东省尤为明显。大学生们秉着一种“随手转发正能量”的心态进行传播。暂且抛开内容,这种通过新时代社交平台的传播速度已经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当然这是一条内容健康且恰为正能量的信息,并未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像之前有一条新闻。专门讲了一个漂亮的女孩跪在街边喂乞丐吃饭,读者纷纷称赞她这种行为,并起名为“深圳最美女孩”。同时,读者更是纷纷转发此条消息呼吁大家来关注弱势群体。结果,关注度越高,却被人揭穿其实是一条人造出来的假新闻,社会公信力一下子就跌入深谷。流言不都是坏的,也不一定都是好的。作为大学生,作为青年知识分子,就更加应该提升自我分辨各种形形色色的消息,做到不造谣,不传谣,把握好信息的正确传播。
思考其二,“阿姨的故事”不全是真,但乱丢垃圾一定不对。刚才的那段子里面的“阿姨”不一定都是真的,却也有可能是某些学校一些清洁工的真实写照。在多数大学里,有着数以千计的教职工;有着数以万计的学生;而环卫工却只能用数以百计来讲。可想而知,一个搞清洁的阿姨可能负责近一百个人的清洁,工作量十分大。目前,大学生往往没有固定课室和座位表,上完课不随手将自己“生产”的垃圾带走成了一种常态。部分同学大多抱着一种反正有人收拾、反正没人看到的心态去佯装对杂物的视而不见,自己的垃圾随处扔,别人的垃圾更不会帮别人捡。再比如,很多人为了方便,总将自己的垃圾丢到最近的垃圾桶,有时候最近距离的垃圾桶早已满了,很多人也不愿意多走几步放到另一个垃圾桶里,这也让垃圾桶变成了一个个小小“垃圾堆”。因此,现实的过程中,“阿姨受罚”不一定都会有,但乱扔垃圾的现象确实存在,乱丢垃圾便是一种缺乏社会公德心的一种体现。论语中的有一句:“不学礼,无以立。”说的就是一个“公德心”。那么何为“公德心”,百度上的解释为:“恪守公共道德,维护公共道德的行为规范或心理。”
思考其三,青年应该作为传播正能量的先锋,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该则信息的传播来看,很多转发的人都怀揣着爱心和正能量而去转发,去呼吁大家要随手带走垃圾。同时,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一代,更应该以实际行动去践行和发扬社会公德心,去传递正能量,而传递正能量更应该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随手扔垃圾,随手捡走身边的垃圾;过马路不闯红灯;公交车为更需要的人让座等等。90后大学生是青年知识分子的主力军,只有将自己做好,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才能够以自身为“正能量”的基点,将好习惯和好作风去辐射到身边的同学。在踏入社会后,他们也能通过大学所学、所用的正能量去倡导更多人投身于社会公德心的建设当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