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几年保持在96%以上;签约率稳中有升,2013年签约率为59.4%。毕业生就业方向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关联度较高,适应性较强。
三明学院的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文化竞赛屡屡折桂。截止2014年5月,2012-2014年大学生科技竞赛省级以上获奖101项。单在2014年,学生参加5项国家级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意大赛,荣获16个奖项。其中,“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福建赛区暨‘路达杯’第八届福建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荣获省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8项、优秀奖2项。另外,“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荣获国家级一等奖2项及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201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荣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等等。
学校于2012年6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学校,教育部中外合作项目学校,省教育厅闽台合作项目学校和接收外国留学生学校。近年来,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福建省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省第四届绿色学校。
是什么让三明学院这样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取得如此喜人的成绩?从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起,三明学院砥砺十年,在建设应用型本科的道路上,艰苦奋斗,追求卓越,一步一个脚印推进转型发展。
办学目标明确转型发展。升本以来,学校以“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大学”为目标,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产教融合的内涵式发展之路。通过闽台合作项目,借鉴台湾科技类大学办学经验,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于2014年1月在《三明学院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学校与区域产业形成新型“产业伙伴”关系,构建“产业(行业)—战略联盟—专业群—实践基地、创业中心—科研创新平台、技术中心”的办学结构框架,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学校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改革的紧迫性和主动性,已于2014年2月向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递交入盟申请书,并积极联系参加联盟有关学术活动。
人才培养突出就业导向。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三明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2013-2015年),计划通过3-4年的努力,初步构建要素比较完整、制度逐步配套、运行效果良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一批具有示范辐射作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示范专业、若干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示范专业为中心的专业群,构建以应用型、实践性、技能性课程模块为特征的课程群和课程体系,大幅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学校积极探索并构建“34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顶层设计“3结合”: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结合,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结合,学习过程与产业实践结合;教学过程“4抓手”:以实务为抓手促进教学内容改革,以职业能力为抓手促进实践教学改革,以各类地图为抓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以多样评价为抓手促进考核方式改革;第二课堂“3转变”:活动内容向项目化转变,活动要求向课程化转变,成果认定向学分化转变。“会应用、有后劲、好就业、能创业”成为三明学院高素质应用型、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学科专业贴近产业需求。2012年10月,学校制定并实施《三明学院院系设置及学科专业调整方案》,着手对院系设置进行调整,突出“应用”特点,体现应用型本科办学的鲜明特征。同时,根据海西(三明)产业发展需要,制定《三明学院2013-2015年学科专业调整计划》。经过调整改造,现有工科专业比例达到40%;制定《三明学院2014-2018年专业计划》,工科、管理学科、应用文理科比例达到85%以上;推进多学科协调发展,形成服务海西(三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电子信息业、文化创意产业、城市建设与环境产业和基础教育等建设发展的专业群。学科专业建设更加贴近产业发展需要。
师资队伍建设强调实践能力。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高教师队伍实践能力为核心,出台《三明学院加强中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暂行办法》、《三明学院“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暂行办法》等制度,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柔性引进企业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鼓励中青年教师到企业行业参加社会实践、考取相关职业(执业)资格证书。现有教职工总数939人,专任教师674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65.28%,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34.72%,“双师型”教师比例稳中有升。
闽台合作强化应用特色。三明学院系福建省“闽台合作”项目高校,先后与10所台湾科技类大学联合办学。合作项目包括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动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项目采取“3+1”分段对接、双校园培养模式,其中一学年在台湾合作高校学习。利用合作项目,建立由大陆高校、台湾高校、台资企业联合参加的人才培养与科研平台,引进三分之一台湾课程、四分之一台湾师资,将台湾高校的优质课程、教材、师资和台资企业的先进技术、经营管理经验等教育资源辐射到与联合办学专业相关的学科专业。学校成立“两岸应用型教材编写联盟”,试行两岸合编专业课教材,已完成首批9本合编教材工作。已选派6批次50人次教师来校授课、教学,并受聘学校兼职教授;完成7批次453名师生赴台交流学习任务。学生的实务操作技能、专业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校地互动促进产教融合。密切与地方政府、企业联系,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共建地方资源,引导教师将学科知识转化为产业行动的能力。学校制定并实施《二级学院(部)对接县(市、区)开展服务地方与文化传承创新活动工作方案》,要求每个学院(部)侧重挂钩一个县(市、区),形成“一院一县(市、区)”格局,截止目前,共有校地校企合作项目94个。学校拥有11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14个校级科研创新机构,这些产学研一体的科研创新平台致力于应用科学研究,推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形成了“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及平台建设、项目研发、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快速发展的新机制,提升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三明学院根植三明,服务三明,转型发展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三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自然得到了三明市的大力支持。近日,三明市政府决定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三明学院转型发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负责协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运行和三明市棋牌网页游戏平台 体系建设工作;在三明学院“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区域和行业技术中心建设、地方智库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市政府委托三明学院管理使用三明市电子商务服务大厦(约5000平方米),以三明学院为主体,建设成为三明市电子商务教育教学基地、科研和企业孵化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成立由三明市人民政府市长任董事长的三明学院董事会,筹集教育发展基金,支持三明学院转型发展。
十年本科,十年探索,十年积累。三明学院已向转型发展迈进,应用技术大学之路越走越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