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系是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较早建立的教学单位,长期以来注重师范教育,着力夯实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构建了“基础与特色并重”的“4+2”训练模式,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训练,坚持不懈,对培养学生教育和教学能力,胜任教师工作奠定基础。
一、狠抓四个项目,强化基础训练
建系以来,汉语系把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训练贯穿于师范生的学习全过程,将书写规范汉字、口语表达、书面表达等教学技能训练有机地分散安排在不同年级中,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块专门设计书写规范汉字训练,从学生进校就开始执行,始终笃行“三字一话”4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即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和普通话),在三年级秋学期开展职业技能测试,通过规范、有序的普通话口语试讲、“两笔字”即钢笔字和粉笔字的考核,参加教育实习。
在组织形式上,通过系内竞赛形式,全员参与,如“汉字听写大赛”、“灵韵杯”书法大赛、“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主持人大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将学生分为若干个教学技能训练小组,指定指导老师全方位参与各小组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书写能力。
二、搭建两个平台,突出专业特点
1.搭建活动课程平台,创建特色文化活动体系
以社团、协会等为依托,构建了系列化、多样化的活动课程平台,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具有人文传统与特色的“今秋月明”情景诵读晚会、“诗歌节”、“中华诵·经典诗文诵读会”、“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话剧展演”、“心理剧展演”、“世界电影名片鉴赏艺术”等多项全校性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曾多次代表学校参加比赛,2012年和201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主办的“海峡两岸青年古典诗词联吟大会”中获得优秀表演奖,在全省“国学道德经典诵读大赛”获得一等奖等荣誉。同时,经典诵读系列活动的开展,推动了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经典诵读指导》获省级精品课程,“分层教学在普通话中实践与探索”、“让诵读成为校园的时尚——提升聚居区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等成果获甘肃省教学成果教育厅级奖,诵读活动也成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富有特色的品牌活动。
2.搭建文学社实践平台,提高学生文学创作能力
汉语系绿原文学文学社成立于1985年4月,以“营造文学学术氛围,倡导人文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实践活动”为宗旨,是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社团之一,也是全省高校优秀社团,业绩突出:
——办好了一本刊物。自1986年创刊以来,社刊《绿原》至今已出版37期,成为汉语系及全校文学爱好者发表习作的主要园地,是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校园文学的品牌刊物。2015年5月,绿原文学社代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参加了甘肃省高校文学社刊物展,进一步扩大了刊物的影响力。
——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学创作人才。自1986年以来,以《绿原》为基本阵地,先后在每届学生中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有一定的文学创作基础和特长的学生,他们毕业后成为各行各业的文化骨干。其中,阿垅、雪山魂、李继宗、牧风、瘦水、嘎代才让,高志俊、王生福、王小忠等已成为活跃在中国当代文坛的有一定影响的作家。近年来,从绿原文学社走出的我系毕业生严英秀、李继宗先后入选“甘肃小说八骏”、“甘肃诗歌八骏”,成为绿原文学社的骄人成绩。
——加强了和甘肃文学工作者的联系,扩大了开放办学的领域,拓宽了文学创作实践的平台。绿原文学社长期开展同兄弟院校文学社团、甘肃特别是甘南本地作家、诗人及文学编辑的座谈交流,为学生与当代作家面对面交流创造了条件,激发了学生从事文学创作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