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原工学院首届“东昉杯”时尚设计大赛
(通讯员:陈维城)编者按:在服装产业面临转型发展,更加重视设计创新发展的新形势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合格设计人才、为企业转型提供人才支撑,是高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新任务。近日,中原工学院与江苏东昉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首届“东昉杯”时尚设计大赛圆满落下帷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中原工学院服装专业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度挖掘校企合作潜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助推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原工学院党委书记崔世忠教授在大赛颁奖致辞时说,服装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同学们要打好基础,不断完善自身水平,开拓眼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并对“产学研”合作提出新要求。
真演练 专家把脉
谈及此次比赛,不得不提其特殊之处,用服装学院李克兢教授的话说:“此次大赛不同于其它比赛,由于限定了面料,所以选手只能从款式造型、色彩搭配、肌理运用等方面入手,更考验选手的水平。”
的确,不一样的比赛模式加大了参赛的难度,也刷新了参赛人员的固有观念,更挑战了年轻设计师的应变能力。
刘少昌同学所在的参赛小组很快适应了这个模式。他们的作品——《低调迷彩》获得了本次比赛服装设计类一等奖。《低调迷彩》灵感来源于军服,以迷彩为主题进行诠释,运用迷彩面料和仿毛呢面料,结合别具一格的拼接,大胆的色彩碰撞,将两种面料自然地揉和在一起。
《低调迷彩》作品的设计干净利落,得到了娅丽达服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普先生的青睐:“该作品的设计元素表达充分,设计风格与市场的接轨做得不错。”作为服装设计学院的老朋友——娅丽达服饰有限公司的王普先生认为,一些参赛选手的实力不容小觑,希望他们能够再接再厉。
比赛不仅拼技术,也考察选手的态度,一些参赛同学对作品的用心程度打动了评委老师。“4号作品从头饰到内搭再到鞋的处理都非常用心,让我感知到了酸甜苦辣。”领秀服饰有限公司张萍女士说。张女士就作品的主题表达提出建议,她指出选手需理清设计思路,要明白如何通过作品表现设计主题,这一点很关键。
版型是服装总体剪裁的立体形状,针对一些作品版型处理的不足,丛剑服饰有限公司丛剑先生从企业角度着眼谈道:“一些选手有好想法,但到了制作环节显得眼高手低,尤其是在版型处理等方面需要加强训练。从学校角度来说,可以考虑引进一线设计师配合教学。”同样,奥法罗服饰有限公司张进先生作为生产企业的技术总监也强调了版型与工艺:“一个二流的版型可以毁掉一位一流的设计师。”版型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真演练,拼技能,行业专家集体“问诊把脉”,为高校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理论和实践活力。
攒经验 成长蜕变
由于参赛作品工程量不同,一些同学选择组队参赛,刘少昌同学所在的团队就是其中之一。他们的作品《低调迷彩》定位为户外运动,上装是棉马甲,并且整个系列12件作品全部挂里子,对版型和缝制的要求很高,这样一来工作量就大了很多。刘少昌说:“从设计到选面料、打版、缝制等各个环节,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到了其中,经过认真讨论,才确定最终的方案。必须学会团队合作,才能保质保量完成作品。这一理念对将来踏入社会后更为重要。”
的确,比赛不仅是设计水平的比拼,更是对团队精神的考量。布艺类一等奖获奖团队成员之一的王雁琳同学也表达了类似看法。王雁琳同学的参赛团队是临时组合的,所以初期成员间的意见常常不统一,效率很低,后来经过磨合,遇到问题及时沟通、协调,最终才取得了不错了成绩。
此次比赛时间跨度之长也挑战着参赛选手的耐力。大赛从去年12月份开始筹备、经过动员参与、方案海选、面料发放、二次设计制作、预赛评选到决赛,前后历时近半年,每个参赛选手都付出了辛勤的努力。服装学院熊瑛老师作为此次大赛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更是感慨万千:“这次教师主题演练活动给参赛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平台,在指导学生参赛的同时,自身的实践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为今后实践教学积累了宝贵经验。”
经历一番彻骨寒,才得梅花扑鼻香。每一场参赛都是一次成长蜕变,这也是参赛的一大乐趣。
知水平 明晰方向
校企合作离不开各方的牵线搭桥,张新武学长是中原工学院08届纺织学院的毕业生,同时也是江苏东昉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的品检主管,是这次比赛的促成者之一。张学长向记者表示:“此次比赛是学弟学妹一次锻炼的机会,更是公司校企合作模式的新尝试。这次比赛的成功举办为今后继续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本次大赛的主题是“轻松时尚实用”,包括纺织品设计(布艺)、服装设计和教师技能主题演练三部分。大赛从去年12月中旬启动,师生积极参与,参赛作品服装类有512组,布艺类145组,最后入围决赛的服装类有55组,布艺类31组。其中教师作品服装类有26组,布艺类5组。参赛作品紧扣大赛主题,部分作品得到了业界认可。“有近70件入围作品还参加了上海‘中国服装展览会’的展览,获得了不错的反响。”服装学院、亚太国际学院院长刘让同教授介绍。
刘让同教授还表示:“服装学院对学生的要求是会设计、能制作、有见识。”作为服装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要掌握设计与制作的扎实技能,见识则需要通过参赛慢慢培养。
学校的优势是人才,企业的优势是市场。丛剑设计师建议,新形势下高校服装专业应加强专业教师与行业的联系,“走出去”、“引进来”,才能更好促进教学、培养学生。
刘让同教授说,这次大赛让服装学院找到与企业合作的切入口,“产学研”的关键是人才与市场的结合,学校与企业的结合点是产品开发,这次比赛正是产品开发——将设计理念转化为现实成品,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服装学院在人才培养上不断积极探索,通过校企合作新模式,更明晰了专业发展方向,对相关学科的发展建设也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