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陕西旬邑,一个最普通不过的小镇,过去的人口有三四万人,估计到现在人口不足两万。大部分的年轻人已经移居城市,在哪乡村的房屋里,住着的都是年迈的父母和无人照顾留在乡下的儿童,就是所谓的留守儿童及老人。走进乡村,感觉到总是凄凉,没有红火的人间烟火,村里的街道边,有的农户家门口坐着几个老汉,打着扑克,挖坑或者“耍花子”。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佝偻着腰,走路也是步履蹒跚,就这样还得照顾庄稼,孩子们都在城里,庄稼地也不能荒芜。等他们去世,这农活还有谁干,这乡村还有烟火吗?
只有等到过年时,村里的气氛才能缓回一些,年轻人再忙也要带着媳妇、孩子回家和老人一起过年,家里的热闹才使得老人心情大好,高兴的不知道要回味几天。
我的乡村是张洪镇秦家屯,一个只有六百多人口的小村子,现在估计常住人口不过二百人左右,年龄都在五十岁往上,守着一点庄稼地,拿着微薄的收入。过着平凡的生活。子女在外工作打工,收入好的家境就明显好点,过年的时候,子女带回来外面世界的特产,好吃的好喝的慰劳父母。过年的气氛一下子浓烈起来。我在村里长到十九岁,十九岁上大学后,很少回家,但每逢过年我都要回到家乡,直至2013年,父亲去世后,母亲接到城市里居住,就不再回家过年了。虽然不在家乡过年,但乡愁是无法抹去的,在我脑海深处时常回忆起那青葱岁月,孩提时代,和那家乡过年的味道。再者姐姐还在家乡住,还有许多亲戚每逢有红白事我都基本回家行情(随份子)。
家乡的年味是很浓很浓的,小时候可希望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有新衣服新鞋子穿,不管家境如何,父母总是给孩子们要穿新衣服,不论价格高低,但毕竟都是新的。过了腊月初八,就得给全家人开始张罗新衣服,买布买做衣服需要的扣子、腰钩、松紧、领钩等等些细小东西,一个都不能少,小时候穿的中山服都要有领钩,穿戴要整齐,还要有白色领衬,不像现在穿衣松松垮垮,那时候虽然贫寒 但是讲究却少不了。为擦鼻涕方便,裤兜里经常揣着一个手帕,我记得小时候它一直伴随着我,逢周末就要洗干净,继续装在兜里,大人小孩都有。
新衣服制作一般都找村里的裁缝,还要排队,因为做衣服的人多,母亲很勤快,早早地就把我们姊妹的衣服准备好。进入九十年代,衣服就很少做了,基本是买成品了。不过价格还是一如既往的便宜,在镇上的集市上要不停地讨价还价,只有达到自己心仪的价格才肯出手。
衣服制作好了,接下来就开始备年,腊月二十三是杀猪宰羊的日子,这一天有能力的都要杀猪,养了一年的猪今天就要变成桌上肉了,这天,杀猪就要早早起来,男劳力把猪放在架子车上,拉到专门的杀猪地方排队,因为杀猪的人多,所以就得起早。过去有时候把杀猪的人请到家里来杀,这样方便一些,但是家里就会麻烦,要备齐杀猪的设备,要烧很多开水,而且也脏。这几年就有专门杀猪的地方了,人家给你杀完收拾干净,你把肉拉回来便是。但是内脏肠子一类回来还得好好收拾才行。为什么选择这天杀猪,好多人也是为了敬神,还愿,都是当地一些迷信的做法了,为了儿女的一生平安的一些活动。杀一头猪,自己家肯定是吃不完的,然后就要拉到集市上去卖,所以腊月二十五这天集市就非常大,有卖有买,备年货在这一天就得差不多备齐了。过了二十五就开始走亲戚了,亲戚到家里来就需要热情招待,一般是吃一顿饭,如果遇到重要的亲戚,譬如子女结婚头一年,亲家来了就要吃两顿。这个吃饭就非常讲究。
第一顿饭叫打尖,菜品一般是四个菜,有凉菜有热菜,凉菜以絮菜为主,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凉拌三丝相似,再加上当地的特色菜,凉拌御面。御面是旬邑和彬县一带特有的一种面食,是用白面不断洗出来的,也就是白面里面最精华的部分,用水洗出来再蒸,蒸成条状,然后切成薄片片 用辣椒蒜水调制成蘸汁拌合起来吃。吃起来非常筋道,是我们当地最为特色的一道美食,现在城里面也有卖的,在永兴坊就有彬县御面,十元一小碗。两个凉菜加上两个热菜,热菜主要是汤菜之类,粉条,肉丸等。可随意搭配,主要是吃面条,或者饸饹。饸饹也是我们家乡特有的美食,它也是白面做的,不同于蓝田的桥面饸饹,我们全部是白面压制而成,吃饸饹主要是把汤做好,这个汤主要有豆腐片、鸡蛋、黄花菜、胡萝卜、葱花、香菜、还有臊子肉,只有汤做好了饸饹吃起来才香。我们的碗也不小,一般一晚能盛三两左右,饭量好的人一顿能吃三碗,我也能吃两碗。饸饹也可以干拌吃,那吃法就比较简单,只要用醋水和辣椒盐凉拌就行。旬邑人干拌饸饹也不放菜和素臊子,在其他地方没有这样的干吃的吃法。说明旬邑人吃饭好简。
过去人吃饭非常讲究桌面文化,这都是劳动人民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而成。也是礼节的一部分,招待亲家非常有仪式感,也显得亲家的重要性。除了菜品之外,在桌面上还要放吃碟,这是四个桌子角放置的碟花,是用萝卜刻制出来各种花,然后用彩色调料染成各色花瓣,放在小碟子里,就像花一样摆放在桌角,供客人观赏。村里有能干的女人,她们给有需要招待的人家去帮忙制作桌花,也就是我们说的吃碟。有了吃碟,加上各色菜肴,桌面上就五彩斑斓,好一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客人面前。
第二顿,才叫正餐,主要是吃菜喝酒。满桌的菜有很多种,最具特色的就是八大块、蒸碗、粉蒸鸡肉、汇三鲜等等。最特色的汤那就是酸辣肚丝汤,这是旬邑人最拿手的一道汤,用猪肠子和黄花菜、木耳等制作,喝起来酸辣香,这在外地是喝不到的。各种各样的菜品客人吃的兴高采烈,连连夸赞着主人的手艺,主人这才高兴的回着话,说明把客家招待好了。客家用手抹一把沾满油水的嘴唇,笑呵呵的划着拳,喝的醉醺醺,别提多高兴开心,这一天所有人都是幸福的。送走客人后,主人收拾残局,心里也是美滋滋的,无酒不成席,旬邑人好酒,也爱划拳,一般情况下,不划拳不喝酒。其他地方好多人都是劝酒或者敬酒,并不强迫,旬邑人可是划拳输了就必须喝酒,这个行酒令延续了不知道几百年了,到现在还是这样。所以旬邑男人基本上都会划拳,我从小学时代就会,但是喝酒从高中时候喝起。旬邑女人在过去地位较低,不上桌吃饭,都在厨房吃,所以有的人把媳妇叫“屋里头的”或者“灶锅前的”,这是对妇女不尊重的叫法,现在没有这种说法了,妇女也早都上桌吃饭了。所以,在旬邑坐席,没有好拳法很容易被人灌醉。一地一风俗,现在年轻人已经淡化了,但是只要旬邑人坐一块,总要吼叫几声,也热闹。
一过腊月二十六,家里就会不断地有客人来做客,也要到别人家去做客,所以年前到腊月三十都很忙碌,忙碌的都是吃吃喝喝。三十下午开始 “扎门”,这个扎门不是平常理解的扎,应该是把门封了, 晚上就不要出去了,意思是说外面打工的远行外出的、还有走亲戚的人这会无论如何都要回家了,晚上除夕夜要团团圆圆。扎门也不是真的封门,就是贴对联,响鞭炮,院里院外要贴很多对联,在灶神,土地神旁边都要贴对联,还要上香。房子里面,粮库上要贴上五谷丰登,水井旁贴上饮水思源,老人房子贴上老者安之的字样等等。家里的对联都是父亲去写,父亲是老教师,毛笔字写得相当好,他不但给自己写还要给左邻右舍写,三十这天,年年都是写对联,父亲能写一天,有时候写到晚上。
除夕夜吃饭我们叫坐夜,这是旬邑人的特色叫法,晚上坐夜基本上要到十二点。还要去拜访家族的长辈,和长辈一起吃年夜饭,所以长辈多了,这一夜就要吃好几家,家家饭都差不多,去的时候要端上一道菜,然后把各家的菜集中起来一起吃,菜品种类就很多,热热闹闹吃完然后就回家再和自己家人一起吃饺子。这天晚上还是很忙乎。整个家庭宴完了之后,年轻人还要和自己的同龄关系好的坐夜,这一耍基本都是天亮了。整个晚上都是吃喝,酒量不行的人撑不到夜半。
第二天大年初一,一大早就得吃饱饭,然后就是今天的重头戏,拜年。首先把人组织起来,在街头喊叫,年龄大的零头,每族一个队伍,过去村里人多,队伍庞大,给自己同族的长辈们都要挨家挨户去磕头。不但要给在世的磕头,还要拜祖宗,非常讲究。每到一家可完头,这家主人就要拿出烟糖核桃等给大家分享,人多发不过来,就直接在空中散花,小孩子们哄抢,好热闹的场面。会玩的会开玩笑的还会到房子里面去抢,过年的气氛一下子高涨起来。现在这个年代,回家过年的孩子们也少了,拜年的气氛已经淡化,已经流于形式了。
拜完年就可以随意玩耍了,小时候小孩子和大一点的孩子们玩法都不一样,大人们回去打牌,打麻将。大点孩子就回去滚核桃窝、滚钱窝,这都是我们小时候经常玩的游戏,赢核桃或者分分钱。也开展踢毽子、跳房子比赛,玩的不亦乐乎,直到家长们喊着回家吃饭。初一午饭都是自家人吃大餐,做好多菜,乐乐呵呵的吃着团圆饭,但是饭前,父亲就会喊我们,先放炮上香,完了才能吃饭。农村的年非常热闹,我一直怀念这个乡村浓情,可惜无法再回到过去那个年份。
初二开始就是女儿回娘家了,女儿过年急切地盼着这天,带上满满的礼品,一家人穿着新衣裳骑着自行车高高兴兴的踏进娘家们,很有归属感。这样又得招待两天,一直到初四才能消停,初四女儿一般都要回婆家了,因为我们当地风俗初五不能走,初五是财神节,走的话会把财气带走,所以这一天无论如何不能离开。这一天还要大力放鞭炮,为了财富,要洗衣服把身上的穷味洗掉,吃搅团为了填穷坑,讲究很多。招待女儿女婿也很讲究,如果是刚结婚,礼节和前面讲的招待亲家一样浓重,吃完饭还要耍女婿。要钱买糖吃,我当年结婚后第一年也是同样遭遇,七八个叫嫂子的来围攻我,幸亏我力气大,从丈母娘的窗户跳出去逃跑,虽然没有被抹黑,但是该出的钱是少不了的。这些风俗让各路人都充满了笑声,每家院子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为过年增添不少欢乐的彩色,这年才叫一个热闹。
过年有美食,有佳肴,有快乐这才是很有年味的体现,旬邑人的特色还有不得不说的花子馍、烧蒸馍。这在外地是没有的,花子馍就像开放的两个花瓣连在一起,是有特殊的制作方法,先把面揉成两块,擀成薄一点的圆饼,中间抹上菜油,叠到一起然后一切四,切成四块,每一个揉成花蕾装,立在蒸布上,因为中间有条缝隙,蒸的时候就会自然分裂成两块连在一起的花瓣状。看起来好看,吃起来筋道味美。
花子馍和饸饹已成为旬邑一张名片,特别是花子馍远销全国各地,哪里有旬邑人,花子馍就会卖到那里去。
家乡的年味很浓,渗透着家乡的文化和热情,旬邑人非常好客,来客吃不好,喝不够是绝对不能走的,旬邑人会不停地劝你多吃,多喝,就怕你空着肚子走出家门。热情好客的本性祖祖辈辈流传下来,形成我们当地特有的饮食文化,这种真情展现着旬邑人实在的一面,也展现出在渭北高原上哪特有的风土人情。旬邑的美食也很有吸引力,花子馍、饸饹还有苹果正带领家乡人民走出旬邑,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以宽阔的胸怀,干净的卫生敞开怀抱,拥抱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每年在西安举行的千人饸饹宴吸引着众多游子和西安市民,旬邑人特有的饮食正在深入千家万户,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旬邑会被大家更加熟知。(文/秦战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