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产及产品质量安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5年7月由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教技函[2005]73号)。2009年7月“动物生产及产品质量安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立项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的验收。
2009年12月教育部正式批复更名为“动物生产及产品质量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包括畜禽种质资源创新与推广利用、动物营养与饲料安全、动物疫病防控关键技术、畜禽产品质量控制与安全评价、经济动物生产与产品安全等5个研究室,主要围绕动物生产及产品质量安全领域开展学术研究。重点实验室聘请国内著名学者组成学术委员会,秦贵信教授为学术委员会主任。
重点实验室依托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食品科学、经济动物等学科,整合3个博士授予权学科、10个硕士授予权学科及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资源,本着建立“和谐、进取、拼博、向上”的科研队伍,构建良好团队精神的原则,组成了拥有60名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队伍,其中,教授27名,副教授20名;研究员2名;博士生导师13名;具有博士学历人员占固定人员总数的83%以上;45岁以下研究人员占41%。涌现一批优秀的专家学者,其中,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1人被评为吉林省新世纪学术带头人,2人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被评为吉林省高级专家,1人被评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2人被评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被评为吉林省“杰出青年”,多人成为国家“973”、“863”和科技部重大项目及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在建设期间,重点实验室共培养硕士生400余名、博士生40余名。实验室还以优厚的政策待遇和条件吸引高层次人才来实验室工作,并本着开放运行的原则,吸引科研人员到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
重点实验室建设初期拥有科研用房3500平方米;在建设期间,作为依托单位的吉林农业大学,投资324万元,于2005年建设了面积为2000平方米的三层实验楼,作为本重点实验室的一个中心实验室,并于2006年正式投入使用。实验室现拥有实验用房5500平方米。在建设期间,实验室在原有实验仪器设备的基础上,又投入792万元购置了各研究室所需的仪器设备,其中,万元以上仪器设备63件,总值778.92万元(membraPure-A300氨基酸分析仪、StepOne 荧光定量PCR、CS-9301PC薄层扫描仪、7890A-GC气相色谱仪、SSX-550型扫描式电子显微镜、IX71超显微手术操作台、动物用PDS-1000/HE基因枪、F-4500荧光分光光度计、UV-17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Bio-red核酸蛋白测定仪、Mastercycler EP梯度PCR仪等)。目前,仪器设备总值达3000余万元。
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以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总经费累计3397万元,其中,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十一五地方支撑计划”、科技部“国家支撑计划”、农业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等国家级各类科研项目占48%左右;吉林省科技厅、吉林省教育厅等省厅级项目占36%。建设期间,有55项科研成果通过国家或省厅级鉴定,获得农业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吉林省牧业管理局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取得发明专利9项,申请专利2项。
重点实验室围绕动物生产及产品质量安全领域中的动物营养与饲料安全、畜禽种质资源创新与推广利用、动物疫病防控关键技术、畜禽产品质量控制与安全评价和经济动物生产与产品安全等方向进行科学研究,共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27篇,重要期刊论文160篇,核心期刊论文168篇, 46篇会议论文。
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遵循“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成立了实验室管理委员会。同时,按研究方向设立了五个研究室,研究室下设子研究方向。
经过几年的建设,重点实验室完成了立项建设的预期目标。在未来的发展中,重点实验室仍将立足于国家牧业经济和牧业科学技术发展宏观发展规划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不断凝炼研究方向,拓展研究内容,积极承担国家的重大科学研究攻关任务;结合地方牧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提出的新要求,继续发挥已有的特色和优势,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努力创建国内高水平、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开放实验室,成为动物生产与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地,为地方经济乃至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