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环境与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2005年5月由青海师范大学申报,同年8月被确定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单位,并在2009年7月通过教育部组织相关专家验收。在教育部、青海省教育厅、财政厅、科技厅等相关部门的关注和大力扶持下,通过四年的努力建设,实验室已初具规模,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促进了生物科学、地理科学等学科的发展,并为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在高原地道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其开发利用、青藏高原东北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环境质量评价、青海湖流域等生态敏感区服务功能与生态补偿机制、高寒草甸对环境演变的响应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形成了优势学术团队,在青藏高原地区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青藏高原环境与资源实验室主要功能为:1.承担青海师范大学生物、地理等相关学科的实验教学工作,并面向全校开放。2.承担和研究有关青藏高原环境与资源领域的科研课题,以科研促进教学,增强社会服务功能。3.作为青藏高原环境与资源领域的重要研究平台,面向社会开放,成为该领域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区域性基地。
青藏高原环境与资源实验室隶属于青海师范大学,实行学校统一管理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实验场地、仪器设备实行共享。目前下设分析测试中心、四个研究所(中心)和五个功能实验室,总面积2000 m2。仪器设备总额一千六百余万元人民币,其中2万元以上仪器设备58台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手段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青藏高原的研究从宽度和深度两个方面都不断得到提升。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和特有的动植物资源,为该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为青藏高原特有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青藏高原环境演变对广大中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的发展产生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对青藏高原进行充分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依据实验室研究方向,配合国家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加大保护力度的国策,就青藏高原中藏药的开发和利用,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演变与动态研究,湟水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水文效应遥感研究,退化草地综合治理示范研究,青海湖流域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补偿标准的定量研究,柴达木盆地循环经济水资源综合规划配置(盐湖部分)等项目进行了前期研究,为民族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保障,也为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
同时,通过多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和渗透,以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专业技术人员为骨干,发挥团队优势,搭建了学术梯队和学术团队,创建了青藏高原环境与资源研究的平台。主动与兄弟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培养出了更多具有更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
目前青藏高原环境与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下设一个分析测试中心、四个研究所(中心)和五个功能实验室。主要承担青藏高原环境与资源领域的科研课题,同时还承担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和环境科学等本科专业的实验教学任务,植物学、生态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为青藏高原地道药材开发利用、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生态敏感区生态补偿机制、环境演变的区域响应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构建了良好的科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