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大学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中心依托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测绘工程、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等学科,于2009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建设。
工程中心现有固定人员35人,研究人员主要由测绘工程、建筑学、摄影测量、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城市规划等多学科科研骨干组成。教授7人,副教授15人,研究生导师25人。工程中心另有流动人员15~20人,主要是课题合作研究人员等。工程中心近年来通过开展大量科研项目锻炼队伍,形成善于协作的科研团队,现有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3个,北京市高层次人才1人,科技新星1人。
工程中心围绕我国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迫切需求,发挥与国内古建筑数据库生产企业联合的产学研优势,通过研究开发与工程化的环境建设,构筑起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技术的工程能力平台;建立并完善工程化产业化的体制及运行机制;建设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技术研发与工程化产业基地。
工程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是:
(1)建筑三维空间数据获取系统与技术
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激光扫描仪,研制以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与扫描系统为代表的数据采集设备,形成一个能够以多种手段获取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的各种空间几何、影像纹理、点云等多源数据的系统。
(2)面向古建筑等大型复杂对象的逆向三维建模软件与技术
对采集的点云数据进行逆向,包括数据处理构建点云模型、根据点云模型提取构成建筑构件的结构实体几何(Constructive Solid Geometry – CSG)模型、基于点云模型构建建筑表面的三维不规则三角网(3D-TIN)模型、在CSG模型或者3D-TIN模型上加载影像纹理构成建筑的仿真模型四个步骤。
(3)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管理系统与技术
数据库中要包含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还有文学数据、历史数据、影像数据等等。要设计一种能够管理、查询、显示和利用这些数据的数据模型和结构,构成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的数据库系统。
(4)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应用技术
将数据库应用与:建筑遗产生命过程分析;建筑遗产备灾数据库;数字化建筑遗产复原研究;推动建筑学的实境化教学;国际化的建筑数据交换平台等主要五个方面。
(5)基于文献的历史建筑复原研究数据库
将中国历史时期建筑的资料与文献数据重建为历史建筑的代用数据,并使用现代信息获取、存储与可视化技术,提取各个朝代特色建筑的丰富资料成为数字化信息,进而建立一个较完善的、可共享的历史建筑档案数据库。
(6)建筑信息存储与交换数据标准
建立富于建筑行业特色的历史建筑和特色建筑数据库,以及国内首个历史建筑和特色建筑数字档案信息交换及应用平台。任务涉及面较广,工作量较大,必须充分分析现有的历史建筑和特色建筑的档案管理方式、管理现状及应用情况,顾及已有的技术标准、现有的技术条件,以及该领域发展及应用的方向来综合权衡,制定出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标准体系。
在本工程中心相关学科中,古建筑研究教学方面有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国家建筑、规划学科群项目(与清华大学等合作),在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获取、数据交换、分布式影像库数据库、历史文献等多源信息复原、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的数字技术和三维可视化技术应用研究等领域有北京重点学科、重点建设学科等。工程中心在精密激光雷达三维扫描与建模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成功地将这种技术应用到了城市三维模型、建筑三维模型构建、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特大异型建筑物的精密施工测量等领域。主要优势在于:掌握了关键技术;完成了几项大型复杂项目的三维建模及其应用工程;形成了一个由教授牵头,博士教师为核心的创新团队;拥有了精密激光雷达测量与建模所需的仪器设备。
工程中心建立并稳定了一支精干而高效的研发队伍,研究开发队伍由固定人员和客座流动人员组成,总数达到60人,90%以上人员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固定人员由工程中心主任在校内外聘任,客座流动人员由项目负责人根据工作需要和研发项目的实际情况聘任。重点培养和引进3-5名测绘科学与技术的学术带头人。
近五年工程中心共承担科研项目17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34项,其它纵向项目60余项,企业委托项目8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出版论著7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申请专利10余项。
工程中心常年邀请知名学者来讲学和短期工作。聘请测绘工程与建筑学领域国际顶尖级科学家和知名学者作为中心客座教授,担任学术顾问、技术指导,开展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有计划地培养青年骨干教师,通过国际交流的方式,安排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赴国内外知名大学进行深造。与市级先进企事业单位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