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寂寞是孤独冷清的意思,人们常常为自己感受到寂寞感到痛苦,认为寂寞是一种不幸、一种悲哀。而我对此却有相反的看法。首先,寂寞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状态。热闹之后归于冷清,欢聚之后变为孤独,这是自然之理。苏东坡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有高潮就有低潮,而“平平常常才是真”。我们要接受和适应这种生活。其次,从某种角度讲,寂寞是一种幸运。我发现,绝大多数有所作为的人是寂寞成就了他。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卢梭写过一本散文诗就叫《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不孤独就可能没有这么多这么深刻的遐想。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令人费解,我说“难得寂寞”恐怕也很少有人会理解和赞同。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我一直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怎样才能成才。我曾阅读了大量的名人传记、回忆录、研究文章,收看名人访谈节目,试图从一些原始真实的材料中寻找到教育的真谛。我自然清楚地认识到了人成才的复杂因素,但也觉得这当中并非无规律可寻。人们通常说的“天才”、“时势造英雄”、“磨难出英雄”、“名师出高徒”等等都不无道理,但这都不是大多数人正常情况下可以获得的成才条件。每一个成才者都有他独特的成才之路,但所有成才的人也一定有他们的共同点。我们要寻找和研究的是成才的基本条件和根本原因。我的研究结论是:成才=强烈的愿望+持久的努力+正确的选择。没有强烈的愿望则不可能有巨大的动力;没有扎实的行动则只能是想入非非,没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则攀登不了高峰;而在人生道路上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那最终恐怕是劳而无功。所以这三者必须兼而有之,缺一不可,因为成才是超越平凡,没有超常的表现是无法实现的。成才之路的主要特征就是持久的努力,所谓持久的努力就是一个漫长的奋斗过程,而奋斗绝对是寂寞的,奋斗者也需要孤寂。
这寂寞有主观自设的,也有客观强加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所有成才者都曾经历过长长的寂寞,他们在寂寞中成长、成熟、成功。
二
甘于寂寞才使人有可能有所成就。所谓“十年寒窗”、“百炼成钢”讲的都是一个道理,那就是只有狠心地把自己置身于寂寞的炼炉之中,用自己的雄心、信心、专心、恒心、精心把自己造就成为一个出色的人。
马克思几千个日夜在英国博物馆中磨出的脚印,踩出了他光辉伟大的一生。诸葛亮在隆中隐居十年,为他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徐霞客用了三十多年走遍千山万水,写就了极为珍贵的《徐霞客游记》。鲁迅几乎一生都是在清灯孤影下创作,把他的文章化为“匕首和投枪”,与敌人作坚忍不拔的战斗。钱钟书深居简出,谢绝社交,不见记者,闭门读写,成为一代大师。比尔·盖茨的“闭关周”在电脑行业闻名遐迩,因为每次他“闭关”之后,微软总会有惊人的突破之举。从上世纪80年代起,盖茨都要进行每年两次,每次为期一周的“闭关修炼”。在这一周里,他把自己关在家中,拒绝与任何人见面,这一周他所要做的就是构想他微软帝国的未来,有时一天的工作时间甚至超过了18个小时。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雷蒙德·戴维斯对宇宙中微子等问题进行了40年的研究。“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黄伯云,在外遇技术封锁,内遭多次失败的情况下,经过了20年的奋斗,“十年磨一剑”,终于研制出了飞机刹车片,使我国成为继英法美之后第四个能自行解决飞机降落问题的国家,使我国的飞机制造业有了突破性进步。冷板凳总是太长太苦,只有甘于寂寞并不为名利所诱惑的人,才可能实现理想的目标。
也有许多有成就的人是遭遇重大打击,被动无奈身处于恶劣的环境之中,反而更加促成了他。如屈原放逐赋《离骚》,柳宗元遭贬留诗文,曹雪芹破落创作《红楼梦》,曼德拉被囚27年后当总统。
三
寂寞实际上为成才者提供了三大重要条件。一是时间。学习、训练、研究和创作是寂寞的,而也只有寂寞者的超脱才有可能拥有充裕的时间。一个喜欢忙碌于很多事务和活动的人往往就会成为一个无暇学习、训练、研究和创作的庸碌之人。二是清静。寂寞摆脱了世俗的烦扰,使人变得心静。管子说,“静则得之,躁则失之,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冷静之后才有清醒、才会思考、才能深刻。毛泽东等许多伟人都喜欢深夜工作,为的就是一个“静”,静了思路清晰、思维活跃、灵感闪现。三是失落感。寂寞常常也是失意和失败产生的。失落感会刺激思维、促人反思。鲁迅就曾在一次失败之后的寂寞中无情解剖自己,认识到自己“原来并非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从此让自己的思想行为更接近现实。
其实,寂寞本身并不是什么法宝,它只是一个不同的人就可以有不同的对待的外因。一个人的发展是否良好,关键在于主观内因,没有远大的志向,任何环境也造就不了他。寂寞甚至还会让很多意志薄弱者消沉,但作为有志者,寂寞绝对是需要的。
人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爱群居、爱热闹的动物,但如果我们人只偏爱于此,那么我们人类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文明与繁荣。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道,“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也许正是这良好的习性,使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让人忧虑的是,现在我们的社会弥漫着急功近利、浮躁张扬、追逐时尚、沉湎娱乐的庸俗风气,使许多青少年也成为低俗肤浅之人。这又使我想起我们中国的足球,你想要受气,你就去看中国的足球。他们之所以如此没有出息,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一些很有才气的运动员,刚有点成绩和名气,被人所重所捧之后则得意忘形,耐不住寂寞,一方面热衷于追名逐利,一方面热心于娱乐享受,没有了事业心和责任感,最终那些所谓的风云人物只是昙花一现而已,成不了大器。
台球“神童”丁俊晖的成功,就在于他不但雄心勃勃、不怕艰苦,还有着难能可贵的“静气”。我想,我国之所以现在出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除了教育整个工程上存在严重问题之外,我们有才气的学子 、学者,几乎摆脱不了所谓的时尚和潮流的影响,自觉不自觉地成了随波逐流之人,守不住清贫,而不住寂寞,放弃了崇高伟大的理想,成为了庸俗的追名逐利之人。可喜的是,这已引起我们的一些学术大师和著名高校的高度重视,钱学森之问已在全社会引起震动,而浙江大学也高调宣布,今年自主招生要招一批耐得住寂寞的高材生,以培养科研的精英人才。
四
中国杰出钢琴演奏家李云迪说:“音乐是一条孤独的路,虽然沿途的风景不错,欣赏风景的人也有许多,但是你必须忽略这一点,让自己彻底沉静下来,以一个起点的姿态不断追求完美。”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两句发自肺腑的至理名言,一句是“非学无以广才”;一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谨望同学们能够牢记。同学们,学习、训练是一个寂寞的过程,单调、枯燥、艰辛,但它并不空虚,它是无声中的最活跃,没有这种漫长的酝酿和孕育过程,就诞生不出优秀的人才来。让我们甘于寂寞、安于寂寞、珍惜寂寞,这是一段只有美好时代才能赐予我们的大好时光,让我们在这寂寞中成人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