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思维:感恩 开放 跳跃
现在的社会,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脉是金牌,而思维是王牌。但凡优秀杰出的人,都有着活跃特别的思维,何润林也不例外。
在大学时代,何润林认为专业和其他事物都是相通的,勇于尝试其他事物,不能把眼光只注意在专业上。他开修理铺,玩音乐,下围棋,写文章,画板报,出各种点子让生活丰富多彩。“大学的时候,就要培养兴趣去接触很多事物。”何润林笑着说,“只有这样,才能让思维更加开阔。”
在创业之初,合伙人主管经营,何润林主攻技术。技术部在何润林的带领下慢慢形成一个传统:沟通。在技术研发上,任何员工有了任何想法,都可以说出来,大家讨论。越是激流的讨论,越是能够碰撞出新奇的火花。何润林很赞成毫无保留的交流,“‘活的思想’就像是窗外那塘睡莲的水,”何润林扭头看着窗外那开得旺盛的睡莲,“只有流动的,活的,才是有生机的。”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一个灵活的人,是不容易被人看透。何润林从主管技术到开始接手公司的运营。他始终坚持一个方向:抓住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有和国企对话的可能。注重原创,注重专利。在总领大局的时候,他始终对技术抓得很紧,经常去技术部转悠。何润林很有战略性眼光,懂得和资源公司合作,钟秘书说,“何总很有长远的眼光。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一个决策很平常,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才会发现这个决策给公司日后带来多大的效益。何总总是这么让人钦佩。”当被问及如何在技术研发和运营管理上灵活应对的,何润林笑道,“其实,很多事情都是相通的,就像是左右脑的关系一样。”在几年的管理上,何润林有很多创新,比如生产车间,一般都是传统的皮带传送模式,而我们一改以往的流水线作业为圆桌作业,将传统流水线上,零部件随着流水线一个一个往下走,变为圆桌式的循环型地运转,这样上一个环节工人的效率就不会影响下一个公认的效率,有效避免了因为上游效率而影响下游效率的情况,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控制损耗,以及质量掌控。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改变,我们在国内却是第一家这样做床机的制造厂。
“感恩”是何润林倡导的企业文化之一。首先,从做人的层面来讲,公司和员工是互惠互利的。“我们公司的员工,首先要是孝敬父母的,”何润林道,“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孝敬,肯定不是好员工。如果你连生你养你的父母你都不感恩,怎么可能祈求你对别人感恩?”其次,放到一个公司来讲,就是要解决合作的问题。员工的合作,上下级的合作以及整个团队的合作,如果没有这种感恩的心的话,就很难维持团队合作。没有感恩的话就会计较与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而忽略团队利益和长远利益。团队之间的合作、与合伙人之间的合作,员工之间的合作,员工和上司之间的合作,虽然彼此都有各自的想法,但要理解和珍惜对方的付出。何润林很注重员工的思想动态,他懂得如何提高员工的效率,珍惜员工的劳动。
在交谈中,何润林让我想到了富士山——它的顶巅永远承受着太平洋轻涛的朝拜,呼吸抵触着天,但它仍昂昂地站着。我可以感到一个成功人士跳跃的思维,没有想象的难以接近,有的只是一份亲切,一份独特丰富的想法,一份强大的内心力量。
也许,“百炼钢成绕指柔”来形容何润林的经商之路欠妥,但我仍然觉得经过锻炼的思维才能臻于具有理性的柔和。在冷硬的商业市场,何润林用理性的思维,和缓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守着自己心里的一片土地。
时间不知不觉到了晚上7点多,钟秘书再次推门而入,“何总,开会的时间快到了。”何师兄抱歉地对着我们笑笑,起身收拾东西。出了办公室,看着已经空无一人的公司,抬头看看还亮着灯的何师兄的办公室,我想,我已懂得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