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在家带7岁的孩子,孩子喜欢打游戏,我总是不断制止,然后要求孩子学拼音、写字和唐诗等。每次孩子不愿意学时,我总是说:“你怎么可以这样不学,你看看别的小朋友都在学习。”孩子冷冷地回了我一句:“你每次总是这样说。”
孩子的话引起我的反思。我知道,平时,我们总是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在《非你莫属》节目上,我看到一个求职者提到了类似的观点,“从小学到中学,他无数次去争第一,可拿那么多第一意义不大,因为我们的生活重点已经变成了争取下一个第一”。
是的,过多的比较容易让孩子丧失自我。
有个记者访问世界最大的连锁旅馆总裁:“你十四岁就辍学出来工作,在酒店里当侍应生、洗碟子、收餐具,但你却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这个地位,而过去和你一起工作的人,可能还在小饭店里洗碟子、收餐具。当时你知道你会和他们差距这么远吗?”“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总裁微笑道,“老实说,在我往上爬的路上,我真的没看到其他的人。”
是呀,为什么我们总要和别人比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只走自己该走的路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11年《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在中国人九大生活动力中,对子女的发展期望排在第一位。中国的父母历来将子女看成自我乃至家族的延伸、扩展,为了实现那份望子成龙的期许,“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几乎成为所有父母常挂嘴边的一句话。
做父母的不该总拿别人家的孩子说事。心理学家认为,人才就是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并产生社会效益的人,而比较恰恰是一种用劣势腐蚀优势的教育方式。看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每个孩子自身的长处和短处,把他们的长处发挥好。